創新思維

敏捷思維⎯以變制變的台灣隊如何在 WBC 資格賽逆境中成功晉級

敏捷精神在運動賽事中,真的是無所不在 🥎 過去賽制讓它過去~來不及🎵 順應新制求變才是最大化實現「晉級目標」的萬全準備 ⎯ 在本屆世界棒球經典賽資格賽中,Team Taiwan 如何善用敏捷方法取得勝利,身為球迷的我們,又能從中學到什麼?
敏捷思維⎯以變制變的台灣隊如何在 WBC 資格賽逆境中成功晉級

Source: 中央社

去年底我曾以 12 強棒球賽的 Team Taiwan 轉型來闡述敏捷思維,有更多從全局角度所做的知識介紹,也是這一系列敏捷相關文章的首發〈 敏捷 101 前導篇:變化即是日常,如何回應變化? 〉🥎🏟️🥇 接著提到敏捷作為 AI 時代的必備技能,深入淺出〈 敏捷,是什麼?連 Google 都推!AI 時代破壞式技術浪潮下的必備技能〉。

2025 WBC 資格賽剛於台北大巨蛋畫上句點,台灣順利取得 2026 第六屆世界棒球經典賽的晉級門票,今天這篇就以此次資格賽為例,希望用更貼近生活的方式來解釋敏捷,畢竟敏捷精神在運動賽事中,真的是無所不在😄 而貼近一門知識最快的方式,就是從生活取材!


從 2025 經典賽資格賽看敏捷

許多膾炙人口的管理方法,取經自運動員系統性的訓練哲學,從中萃取出能夠正向改變日常行為領導高效團隊的學問,將其簡化成一種可重複執行的模型、方法論與工具,我們便能在特徵相同的複雜處境中套用,像是在敏捷眾多框架中最膾炙人口的 Scrum 即是啟發自橄欖球運動。

賽場上的絕處逢生、爾虞我詐、不按牌理出牌,皆能類比至商場、職場、人生賽道,沒有人會因為比別人更擅長一件事情,就能當永遠的贏家

以變制變,則能有機會贏下比別人更多的比賽,甚至最重要的比賽,而這也是運動比賽如此扣人心弦發人深省的地方。

此次資格賽,球員在第一戰對上西班牙敗北後提到,對手表現與情蒐資料有不符之處,加上台灣隊伍中臨時出現傷兵和主力投手身體不適情況,教練團改以投手戰輪番上陣,在打線上多少也有點正在暖機中的感覺。

以結果來說,前面幾場的確令不少球迷看得膽戰心驚,更因擔心國家隊在資格賽提前出局引發不少情緒反應:

第一戰就輸成這樣後面絕對不會打得更好了啦

好像又看到以前的中華隊了...12 強果然只是曇花一現

輸成這樣真丟臉情蒐怎麼這麼不到位?

是否太輕敵要不是賽制台灣打完第三戰早應被淘汰了

為什麼不用 12 強原班人馬?這是國際賽不是練兵的地方

網路上的批評聲浪此起彼落,貌似第一戰輸球就與晉級無緣,種種不具有建設性解方的反饋,忽略上帝視角總是有著比當局者更清晰的視野,或許也忘記在 12 強開打前當時的那支隊伍也是不被看好的,現在看來,兩次的不被看好,最終都取得好的結果。

高手過招 = 我預判了你的預判

仔細想想,若情蒐都照實發生,或者說照實發生就一定會取得勝利,運動家精神不會如此可貴,世界上的比賽更是不用進行就能以手上有的資訊多少來斷定勝負。

賽場上不總能料事如神,我們的先發會因為球員狀態有所調整,對手的狀態也會改變,又或是,互相預判戰術而佈下陷阱,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可能被反將一軍。就像我們不會因為學校有教過考試就會 100 分一樣,變數是比賽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接受變化會發生才是常態。

→ 相關文章:「計畫」與「資訊」對於敏捷團隊的意義

敏捷團隊專注於結果但對選項開放

每個專案都有一項最重要的目標(結果),在合法合情合理下機關算盡也要全力達成。敏捷團隊會將規劃中的工作看作選項而非承諾,團隊承諾目標而非計畫。

在敏捷創新中保有「選項思考* Options Thinking」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以有 Plan A,但也不能沒有 Plan B、C、D⋯,團隊不會在規劃時就將所有 Plan 的計畫都詳盡展開,但會清楚溝通願景,透明化共享資訊。

變數百百種,臨機應變總是比照表操課有更多彈性,實際交手時面對與情蒐不符的問題,若死守計畫就只是紙上談兵,更有效的方式是大家對於「變化」抱持開放態度,面對失分、失利、失常,能否站在「經驗法則*」上迅速調整策略 ⎯ 失敗與成功皆為經驗,失敗並不可怕,無法做出回應才可怕

前期規劃不是為了設下執行時的限制,而是當意外發生時可以迅速從選項中排兵佈陣,以最大化價值交付* 為共同目標來選擇出更符合現況的方案,健康的敏捷團隊也不會因為缺少任何戰力而停止運作,若有缺少誰就會帶來價值產出的斷層,團隊也會從中學習,將其視為接下來應該改善的問題。

選項思考

保有選擇工作計畫的自由,當出現達成目標的更好方法,團隊會在必要時做出改變。

也因此敏捷團隊會盡量延後做決定*,避免在專案初期規劃所有任務,只在絕對必須時進行規劃,這樣的模式也使得敏捷團隊更能夠「歡迎變化* 」的發生。


經驗法則

團隊一起認識實際狀況,共同做出調整來解決問題,並且觀察調整後的行為來判斷這些「改變」是否有效。

核心在於持續檢查與應變,由團隊一起進行這場改善實驗。

因此個人認為在資源有限下,運氣和掌握規則都是實力的一部分,賽制並非突然更改,在既定的賽制事實下,只為「三場全贏」而押全注的話又何嘗不是輕敵?資格賽的每支球隊皆面對同樣賽制,只要有可能輸掉任何一場比賽,就應該為此保有其它選項,這反而是在因應今年新制下應該要做的萬全準備,而非賽制有所不公才僥倖取得的勝利。

畢竟要頂住背水一戰的壓力還是充滿挑戰,不會有人比賽是為了輸球,一定是竭盡全力。但當第一戰結果不盡如人意時,剩下能夠成功實現「晉級承諾」的選項中,以這兩者為最高優先*:

  1. 贏下與南非的對戰
  2. 贏下最終殊死戰

這才是會實質為結果負責且能創造最大價值產出的關鍵任務,因此教練團提早為最後一場比賽所做的刻意準備,也算順勢而為。

只為成功做準備,從管理角度是危險的樂觀。球員定會全力以赴,但只有團隊一起做好有可能輸掉任何一場比賽的預期,當最壞情況發生時一起想辦法應對,甚至早就佈局在「選項」之中,每個人才能在逆境下因為擁有安全的支持,奮力一搏,嘗試更致命的武器,而不是害怕失誤所以只敢用的安全牌 ⎯ 以投手為例,雖可降低失投風險,卻也早在對手的熟悉範圍之內,風險只是以另一種形式曝露。

從賽後訪談中,我相信從 12 強到這次資格賽中,球員感受到的也是努力在朝這個方向邁進的團隊轉型。

「其實我不害怕輸掉這場比賽,我比較害怕離開這支球隊,因為回到母隊之後,其實就是會有一種孤單的感覺,而且兩次接近自己極速就是在中華隊,這裡是最舒服的球隊。」⎯ 孫易磊,2025 WBCQ 台灣隊投手
「傑憲賢拜在抓我們這個團隊時候,一直鼓勵我,希望我們放膽去比賽、去展現自己,這個團隊真的很像家人。」⎯ 徐若熙,2025 WBCQ 台灣隊投手

身為球迷的我們,作為整個球隊大家庭的重要一環,當要求國家隊自省與改善的時候,又是否有用積極有建設性的方式,給予球員所需的環境與支援*?

不只慶祝成功,也能在低潮時陪伴,且不因暫時的失敗就失去信任,讓自己成為他們在努力求勝過程中還需面對的另一種逆境。


完美,是不可能的

沒有人喜歡在已經努力改變的時候被一直與過去做比較,成長是需要時間的,任何一個選手、一支球隊在成為常勝軍之前都會有演進的過程,從未來拉長時間往回看,有些比賽或許會像練兵,但也只是過渡,而我也很喜歡費德勒受邀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在 2024 畢業典禮演講中所說的:

When you're playing a point,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world. But when it's behind you, it's behind you... This mindset is really crucial, because it frees you to fully commit to the next point… and the next one after that… with intensity, clarity and focus. ⎯ Roger Federer

意思是「當你在打每一分時,拿下這一分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但當它過去了,就是過去了。這種心態非常重要,它可以讓你帶著專注力,全力投入下一分。」

節錄部分演講片段

🎙️

I understand why people focus on the end.
我明白為什麼大家關注比賽的最後時刻。

Some defeats hurt more than others.
有些失敗,比其他時候更讓人痛苦。

I knew I would never get another shot at six in a row. I lost Wimbledon. I lost my number-one ranking. And suddenly, people said, “He had a great run. Is this the changing of the guard?”
我知道,我再也不會有機會挑戰六連冠。我輸掉了溫網,也丟掉了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突然之間,大家開始說:「他已經輝煌過了,這是不是世代交替的時刻?」

But I knew what I had to do... keep working. And keep competing.
但我知道該怎麼做 ⎯ 繼續努力,繼續戰鬥。

In tennis, perfection is impossible... In the 1,526 singles matches I played in my career, I won almost 80% of those matches... Now, I have a question for all of you... what percentage of the POINTS do you think I won in those matches?
在網球比賽中,完美是不可能的。我職業生涯打了 1,526 場單打比賽,贏下了將近 80% 的比賽,現在,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得,我在這些比賽中,贏了多少比例的得分?

Only 54%.
只有 54%。

In other words, even top-ranked tennis players win barely more than half of the points they play.
換句話說,即使是世界頂尖的網球選手,贏下的得分比例也僅僅比一半多一點點。

When you lose every second point, on average, you learn not to dwell on every shot.
當你平均每兩分就會輸掉一分,你就會學會不要糾結於每一個回合。

You teach yourself to think: OK, I double-faulted. It’s only a point.
你會告訴自己:「好吧,我連續發球失誤了,這只是 1 分而已。」

OK, I came to the net and I got passed again. It’s only a point.
:「好吧,我來到網前,然後又被對手擊球超過了,這只是 1 分而已。」

Even a great shot, an overhead backhand smash that ends up on ESPN’s Top Ten Plays: that, too, is just a point.
即使是一記漂亮的擊球,比如讓 ESPN 選進「十大精彩好球」的反手高壓扣殺,那也只是 1 分而已。


→ 費德勒《 2024 Dartmouth Commencement 》:演講稿文字版演講原文影片版演講中文影片版

有興趣的各位推薦收看完整演講。


結語

對於運動選手來說,在盡力避免大幅度比分失控的時候,小至每一次舉手投足都是一次迭代,上至每一分都覺得是決勝關鍵。

但從更宏觀的數據,比賽的勝負不只取決於單點得分,依照項目不同,更上面還有每一局、每一盤、每一場比賽、每一場系列賽⋯⋯在其中不斷自我檢視後調整改進,每次迭代間有所關聯的是經驗之上的累積,但必須將顆粒度極小的結果看做獨立事件。檢討過一次,下次改進,第二次改進不如預期,在第三次改進,而非重複回頭檢討第一次所做的決定 ⎯ 比失誤還更可怕的,是停留在過去的失誤

這也是為什麼在敏捷的每一次迭代結束前,會以「回顧會議*」來作結,結束後即是新一次循環的開始。

少有完美無瑕的比賽,總體勝率 80% 以上的頂尖球員,只要關鍵時刻能夠比對手表現更穩定,依然能贏下大部分比賽。反思台灣隊資格賽的表現,絕對有改進空間,但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從第一戰到最後一戰,終究還是在不斷調整下頂住龐大壓力,順利取得好的結果,值得讚賞。

一時的失敗不等於搞砸一切,成功也不只有全贏一個選項,清楚定義符合現實的目標,為工作排列優先順序,當變化發生時動態調整,還是有取得好結果的機會 🏆!

最後的最後,台灣隊長祝大家跟台灣隊一樣大吉大利😊

vvv✌️

*文章標註星號的部分,為敏捷所強調的精神,繼續閱讀:

敏捷 101〈前導篇〉變化即是日常,如何回應變化?借鏡 12 強棒球台灣奪冠背後的 5 大思維轉型
敏捷 101〈一〉深入淺出聊 Agile⎯連 Google 都推!AI 時代破壞式技術浪潮下的必備技能

選項思考、經驗法則、回顧會議、延遲決定等不同敏捷框架如 Lean、Scrum 的重要特點,會在未來文章與大家分享,若不想因演算法而錯過,歡迎追蹤我的 IG @yunnsays 並開啟通知!


社群導讀版

歡迎收藏、分享出去 ♡

v.

「人與數位產品間存在的關聯 ⎯ 我們皆面對變化莫測的外在。」
在生活中實驗產品管理方法,將科技產業管理瞬息萬變的實用知識,轉化為可應用於日常通識資源。

🧋

用行動支持

身處不同時間線的平行宇宙 🌌 相似的興趣或煩惱讓我們偶然相遇
謝謝每一位駐足停留的你,閱讀到此處已是莫大的肯定
🫶🏻💌🫶🏻

創作路上,任何形式的支持都極具意義
如果你覺得文章內容對你有幫助
歡迎用最適合你的方式給予我回饋和鼓勵
支持我在未來持續分享更多好內容!

❶ 追蹤我的社群 💞 一起交流互動:Instagram

❷ 請我喝杯咖啡 ☕️ 陪伴我的寫文時光:贊助連結(信用卡)

本網站文章未註明贊助者,皆為個人自發性經驗分享;非贊助內容,文章中部分連結仍可能會有返利 → 服務條款

繼續閱讀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