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觀點

善用新年「新起點效應」 敲開各領域轉職的入門磚

👊🏻 好課推推推 ✨ 分享軟體業轉職的各式教材中我上過的「神課」之外,搭配剛出爐的新年度職場趨勢,一起來為今年選課吧 🥁🥁🥁
V
V
/
January 16, 2023
VUCA 時代,「改變」即日常,人才所需型態轉變,持續學習成為關鍵
© yunnshine lab

此篇轉發自 IG,圖文版請見文末,歡迎收藏

轉職這幾年,在科技產業中貌似沒有間斷地廣泛學習著,光建構對整個科技世界的認知和站穩腳步,就可以列出上百個學習項目了(隨便數的不要認真🤪 但我覺得應該有!

深感開始在知識無底洞中轉圈圈,去年給自己訂了新目標 — 在新趨勢之下重新擁抱更多元的知識範疇,也因此從通識課下手是很好的開始,應有盡有的線上平台是我最常使用的管道。

跳出來吸收是為了每次降落回所處領域時,能夠更發散地去關聯,但有效收斂。

新年新希望是真的!有許願有保佑?

新起點效應

Fresh start effect

生活中無論什麼原因,我們都有可能不小心活成覺得「不夠像自己」的人設,每到一個新環境時,心中默默會想著:「這次一定會表現得更好!」

在華頓商學院爆紅行為科學課《零阻力改變》一書中就提到:「比起把時間看成連續的整體,我們更傾向把人生想成一
段段篇章,新篇章開頭不管再微小,心理上都能給人重回
白紙的印象。」此時我們形容自己的標籤也會轉變,進而左右行為表現,
往理想狀態邁進。

零阻力改變:華頓商學院爆紅行為科學課,直擊內在弱點,高效自我成長
零阻力改變:華頓商學院爆紅行為科學課,直擊內在弱點,高效自我成長

過去讓它過去

New year, new you?

「成為更好的自己」對每個人來說意義不同,無論是嘗試新事物、揮別某種現況、養成特定習慣。如果學習在你的計畫當中,這篇與大家分享剛出爐的職場趨勢,接著就一起來為新的一年選課吧!

雙贏的職場文化

Happy employees, successful company.

相較於過往求職角色被動,實則徵才是一個「雙向溝通」的過程;在職場上,新世代員工漸漸具備話語權,評估工作的優先序也不斷改變:薪水和公司文化都很重要。

也因此企業和求職者一樣,都正走在不斷學習的路上。
美國求職平台 Glassdoor 和 Indeed 共同發布《2023 招募與職場趨勢》,針對未來一年整理出五大關鍵趨勢*

*本文節錄與主題相關的趨勢重點,完整報告請見:

完整版 Workplace Trends 2023
摘要版 Hiring and Workplace Trends 2023

Indeed & Glassdoor's Hiring and Workplace Trends Report 2023
Indeed & Glassdoor's Hiring and Workplace Trends Report 2023

工作誠可貴,幸福與自由價更高

高達 86% 的人相信職場體驗會影響家庭生活。在另一份 Indeed 報告中也指出,80% 的人在考慮是否加入一家公司時,企業是否在乎員工的健康快樂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 延伸閱讀

Wellbeing Must Be a Business Strategy, Not an Afterthought

新世代工作者關注的 DEI 成為職場新顯學

72% 的 18~34 歲員工表示,如果企業不支持 DEI (多元共融) ,就會考慮拒絕工作機會或離開公司。


人才所需型態轉變,持續學習成為關鍵

VUCA 時代,「改變」即日常

Volatility, Uncertainty, Complexity, Ambiguity

VUCA 意指組織將處於易變(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和模糊(Ambiguous)狀態之中。

進到 VUCA 時代,市場對於人才條件的要求改變,從
典型的 I 型專才,陸續轉向 T、π、到現在的梳型人才,共通點是期待工作者具備跨域合作與整合能力。

進到 VUCA 時代,市場對於人才條件的要求改變,從
典型的 I 型專才,陸續轉向 T、π、到現在的梳型人才,共通點是期待工作者具備跨域合作與整合能力。
© Illustration by yunnshine lab

背後的原因則是面對大環境的變化萬千,職能界線模糊,角色所需技能是動態疊加的。

與其等待局勢改變才被動補強,以公司的角度會更傾向提前預防—尋找能夠彈性轉換,且隨時可以向下深耕、汲取新專業的梳型人才。

For the things we have to learn before we can do them, we learn by doing them. — 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如何擁有跨域力?

具備輕盈轉身,分散風險的超能力

無論是有轉職目標、或是不安現狀但還不確定何去何從,又即使暫無改變動機,在一天不抬頭就又改變了的世界,唯有持續學習,才能夠擁有彈性選擇職涯的談判籌碼和武器。

而低成本、自由度高的線上學習應該會是很多人的起點。

以史丹佛大學為首,陸續與上百所知名學校企業合作的 Coursera;和以 MIT、哈佛大學為首的 edX 是我最常使用的學習平台
以史丹佛大學為首,陸續與上百所知名學校企業合作的 Coursera;和以 MIT、哈佛大學為首的 edX 是我最常使用的學習平台

今年給自己的新目標之一是在新趨勢之下,重新擁抱更多元的知識範疇,也因此不設限的通識課程更符合我的需求。在學時,一半的通識課被當作爽拿學分的,遇到好的通識課,卻是對一門學科建構入門概念的最快方式。

因應各式學習目標,哈佛大學在 edX 上皆有完善的基礎學習資源 — HarvardX 將會是我今年的重點選課管道,加上之前曾經在上面上過很棒的課程,等下會跟大家介紹。

HarvardX — Free online courses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知識趣味兼具,還教人生智慧

事實上,哈佛大學在學術地位的影響力之外,也強調軟實力的訓練,帶領學生打磨心智武器,成為溫柔而堅定的大人。

許多熱門課程被整理成書籍,無關領域專業,反而是在領導力上格外重要的強健心理素質培養,以及在管理自我時,面對人生潮起潮落的價值觀養成;更不少見畢業生將教授在專業科目中穿插傳授的人生智慧集結成冊。

在 HarvardX 也不例外,你可以找到關於藝術人文、工程技術等正規學科的專業知識;在企業中建立正向文化,提高組織競爭力的領導學相關課程;也有幸福學這種上起來無負擔,卻也默默變成顯學的新潮流,選擇多元,純興趣探索完全適合。

在 HarvardX 也不例外,你可以找到關於藝術人文、工程技術等正規學科的專業知識;帶領你在企業中建立正向文化,提高組織競爭力的領導學相關課程;也有「幸福學」這種上起來無負擔,卻也默默變成顯學的新潮流,選擇多元,純興趣探索完全適合。
年初收到 HarvardX 寄來的電子信,每堂看起來也都太!有!趣!了!

除了程式設計與心理學相關的學習資源,
舉凡建築學、修辭學、超夯的資料科學等等,
若不以拿證照為前提,
都是可以免費又自由安排學習進度的線上資源,


如何有效學習?

還在正規教育體制時,我曾經透過自學的方式在一個月內轉學到心中的第一志願;進到職場後,依舊不斷在不同產業、角色與職能間轉換,摸索自己的定位。

一切的轉換看似需要在學習上的自我督促(也的確需要),但回頭看時也會覺得,在這些時刻如何去控制讓自己被環繞的「外力」,反而是事半功倍的關鍵。

目標「列出來」比用想的更有效

有時候偷懶地想:「反正沒幾個,應該記得住吧?」

但我們腦袋隨時都在接收新刺激,待辦事項只會越來越多,目標依舊在那,只是什麼時候會想起來?又或是每次想起,都像在對大腦考試一樣。

這感覺就像去到陌生環境,一切都很新鮮,在 Google Maps 上加了目的地,看過一次路線:

左轉、再右轉、看到什麼路時右轉⋯⋯

「嗯!我記起來了」

開始邊走邊逛,每出現一個新玩意就被吸引走。

我知道我要去哪裡,但我現在在哪?為什麼會在這裡?

啊⋯我忘了路要怎麼走了

仔細回想還在準備大考的國高中生時期,牆壁上貼滿加油打氣的便利貼與目標志願,每天看著那些紙條,為此興奮和期待的時候,就是在重複與自己達成默契,確定要前進的方向,堅定地走下去。

我很喜歡那種把目標寫到紙上時,和自己達成一個重要約定的感覺,就像在對每個細胞宣布「我現在要往那裡出發囉,快跟上!」所以真心不要考驗自己的記性,更不要花額外的力氣去記憶這些「眼見會更加真實」的事情。

幫自己找出一些在心理上覺得有意義的時間點

每到新的一年,我都會有種力氣前一秒剛用盡,下一秒馬上回血的神奇感覺,善用文章開頭分享的「新起點效應」,像是新年、過年、生日、25、30歲等等,讓目標更容易被達成。

挑選老師合 tone 的內容

大家有沒有遇過那種超有魅力的老師,學科本身超難但即使前一晚夜衝你都還是會去上課的那種?大學雖然從經濟系轉學出去,但轉學前最愛的課居然也是經濟,早八超硬通勤要一個半小時,可是我都會到。

網路資源爆炸多,時間是很寶貴的,別人推薦是一回事,但自己上起來的感受才是真實的。評價再好的課程,當沒辦法理解的時候,先離開去選擇其他教材,因為每個人適合的學習方法和順序不一樣。

幾堂課無法吸收,不等於對這門學科真的沒有興趣,更不等於學不會,好的老師帶入門之外,很多時候還因為沒有遇見像靈魂伴侶那樣懂你問題所在的內容。

軟體工程師是我從行銷公關領域轉職後第一個接觸的角色類型,一開始與程式相關的內容一概吞不下去,曾經因此想要放棄,覺得是不是自己真的學不來,不是過於理論,就是老師講一講畫風驟變,突然變得超難,而這一切我覺得來自於:

❶ 對一門學科的完整認知不足,無法系統性安排自學路徑

❷ 內容是否有站在初學者角度進行設計

如果說之前分享的《超過 200 小時的 Google UX 職涯認證課程,學習路徑和完課技巧大解析》是之於設計師的成功教材案例,接下來要分享的哈佛 CS50 絕對是工程師版的,共同點是「雖然是門硬課但學生超愛」,這種 life-changing 的課通常也會搭配夢寐以求的老師一枚🌟

程式教育:「世界唯一通用語言」

I see programming as the only universal language.It's the most important language you can learn— Tim Cook

蘋果執行長庫克不只一次提到程式語言的重要性, 華爾街日報也將寫程式定調為 21 世紀工作者的必備技能,如今 coding 
更是包含台灣在內多個國家的指定必修(以後的每個孩子都會 hello world 呀)。

既是基礎教育,重點是打開學科的大門,讓它成為你的選擇之一,或至少在跨域合作中溝通無礙。即使不當工程師,對批判性思維、系統化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也是很好的訓練。

🔗 延伸閱讀

蘋果庫克力推程式教育:從小學就該教!大讚是「世界唯一通用語言」
蘋果執行長庫克:學程式語言比學英語重要

隨著轉職、想學程式的人越來越多,這幾年最常收到的問題,不外乎學習資源推薦。哈佛史上最夯的神課《 CS50 》就是那種無論是誰問都會想推薦的內容,這算是我到後期才上到的課,只有相見恨晚可以形容。

CS50 將電腦科學和程式語言
最重要的基礎拆解成多門課程,包含遊戲設計、人工智慧、App 開發等應用延伸:

除了單門選課外,也可以針對特定目的直上組合課程 (Program):

CS50 — 獨樹一幟的講師風格,靈魂人物讓課程至今累計 400 多萬人註冊

CS50(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電腦科學的線上課程多到數不完,CS50 卻能讓百年勁敵耶魯大學跟著引進校園,教授 David J . Malan 功不可沒,如上所說,我一直以來都深信老師之於學習意願和學習成效是有直接關連的。

系列課把電腦科學和程式設計的基礎,用超級有趣的方式表達,內容包含演算法、資料結構等等轉職生常見與本科生的差距之處,也有超基本的「什麼是網路?」

簡言之就是非本科轉職工程師的可以原地註冊下去,其他無論是想轉產品經理、設計師等各種職能,只要你有起心動念想問:「那我需要學程式嗎?」就都能試著上上看,從裡面找答案。

學問不分疆界的通識課

理解 > 理論

做中學不擔心沒有理工背景,CS50 教材專為零基礎設計,看用生命熱情在教書的馬蘭教授在舞台上搭配道具聲色俱佳,深奧難懂的科學瞬間平易近人,甚至還很歡樂。

印象很深刻的是,其中一堂課在介紹電腦二進位,教授直接把燈泡變成道具搬上講台,用開關對應 0 和 1 的觀念;又或是在講述 DNS 這類與網路相關的概念,他也是直接變出信封和照片,這些上網單看文字說明始終覺得有點懂,但要自己講一遍卻又好像有點不懂的知識理論,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中變得親民,馬蘭教授的魅力來自於他對教學的熱忱,在舞台上張力十足的生命力,在在都讓人深感知識有趣的存在。

課程含「金」量,轉職入門磚

CS50 也是名副其實的「硬課」,證照的公信力絕對足夠*,對於科技業其他職能來說(像是產品經理),即使不拿證照,純粹把它當成深入淺出、直搗知識核心的通識課來上也很棒,重點是還免費,每年初都會與時俱進地更新教材*

*要拿證照的話,官方估算每週額外花在寫作業的時間是15-18小時噢~但要有心理準備會再往上增加。

*每年 1/1 會更新教材,避免影響學習進度,建議上一上覺得行有餘力想拿證照的,在當年度就上完會比較好。

CS50 零基礎可入門的首推下面這兩門:

➊ CS50’s Understanding Technology
➋ CS50’s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第二門就是最核心 400 多萬人上的課,也是所有組合課程的共同必修,而組合課程內有兩門課,如果你上完這一門,基本上就完成組合課的一半了。

教材開放給全世界

很特別的是,雖然 CS50 是哈佛的課程,它同時也是 open source,歡迎各地教育者將他們的內容當成授課教材,或是轉譯成其他語言,最大化導入世界角落,幫助所有有心想學習電腦科學的學生們。

更多 CS50 介紹可參考哈佛姐在 Alice Yang/哈佛姐的不正經學術之旅 寫的這篇:

哈佛大學最「狂」的一門課──「如果你沒聽過 CS50,請別說你讀過哈佛」

延伸小故事分享:

轉自 IG 動態 — CS50 Trailer (左) / CS50 助教軍團 (右)


新趨勢 — KPI 不再只看數字,幸福感也要看

Happiness is the highest form of success.

如文章前段節錄的趨勢調查結果,求職者對工作的期待不再是錢多就好,企業文化轉型勢在必行。

HarvardX 提供超過 140 門課程,涵蓋範圍極廣,除了 CS50,快樂學等正向心理學的內容也是熱門課常勝軍。

我過去上過耶魯大學超熱門的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今年準備上這兩門,尤其是左邊針對文化導入的

綜觀諸多洞察報告,health & fitness 市場需求尚未被滿足,
科技巨頭正面臨對兒童身心造成危害的質疑聲浪。

科技始於人性,關乎日常,稍有不當就遊走在操控人性的邊緣。從個人到管理端,「健康與否」的議題未來很有機會影響產品管理層面的決策,
作為成效評估指標之一;同時也讓心理學相關的知識範疇在領導力上成為顯學,一如快樂長(Chief Happiness Officer)的誕生,之後可能也會成為 leadership 的養成面向。

在有點抽象的快樂學成為有方法的學問之際,
或許也將是各類產品競相投入發展的新功能走向。

來到選課尾聲,呼應文中提及的職場趨勢,不只是求職者受影響,企業無論在數位轉型或是文化轉型上,也都正走在持續學習的路上,才能聰明又有效地導入變革。


以下為本篇 IG 圖文版,歡迎追蹤收藏 💞

Related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