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感覺,ChatGPT 誕生不過這兩年左右的事,卻比當初的 Google Search 更快普及於日常生活。
AI 大幅縮減所有事情的花費時間 ⎯ 創作者生產內容的時間、幫照片去背的時間、取得答案的時間,還包含軟體產品開發的時間。最近打開 Threads,真的是有種~每天都有好多新工具出現,有好多既有工具在加速轉型,深怕慢了幾步就會被拋在市場之後~的炸裂感!
過去產品開發耗時半年一年,每隔一段時間大家會集體共享特定幾種產品的體驗,這也是幾大科技巨頭之所以成為巨頭,受限於硬體、開發成本與流程限制,新創產品進入市場的速度較難和既得利益者的完整生態系抗衡;過去開發者要翻閱大量文件,反覆實操演練以熟悉一門技術,可是現在,Gen AI 使得開發、設計與測試流程更高效,只要你有創意,不會寫程式也有機會在幾天到一週的時間就與 AI 合作開發 App 上架,又或者使用 AIaaS(AI 即服務)等方式來實現前所未見的產品可能。
經過無數年的訓練,我們已經不需要花時間適應網路生態,就能接受一項工具,新世代更是打開一個新工具就能自己摸索如何操作 ⎯ 快速體驗完畢,也快速決定工具在設備中被拋棄或留下的命運,所有的一切都以加速度在發生,一切的汰換週期更加殘酷現實。因此,問題已不是我們需不需要時間適應,而是可能並沒有太多時間等待我們適應。
這樣的現象,即將成為下一波新工作與生活常態,企業需要更具彈性的管理方法來應對市場變化,個人發展也需要更靈活的規劃方式來適應職場環境轉換,迎接新職業出現。
如何與未知共處並在變化發生時做出回應,是每個人現在無法迴避的課題,「敏捷性」成為關鍵。
敏捷性 ⎯ 以高效且有效的方式改變方向的能力
Agility is the ability to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the body in an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manner. ⎯ Explain Agile Like I'm a Sports Student
「敏捷式管理方法」在網際網路為全球帶來快速發展且需求難料的商業環境中崛起,作為一套以快速回饋、持續改善、團隊合作為核心的迭代式工作方法,因其能夠快速適應變化、改善專案交付能力、賦能企業競爭力而受到重視,逐漸從軟體開發領域延伸至各行各業,形象常和移動迅速的豹做連結 🐆💨〈 延伸閱讀:敏捷,是什麼? 〉

AI 所帶來的變化是破壞式的,創新發生的更快且模式尚難以預測,熟悉這套原就「因應變化而生,專用來管理變化」的方法,都對具備敏捷性有極大幫助,在任何形式的轉型上都是一項重要利器,不僅用在企業,也包括個人生涯發展。
不過,從我接觸敏捷、協助不同團隊導入敏捷,到取得敏捷證照(PMI-ACP)的過程中發現,即使許多時下熱門規劃工具背後的邏輯與敏捷精神密不可分,像是 Notion 的任務版、將大目標拆解成小單位可量化的原子習慣、強調有限時間內專注衝刺的番茄鐘工作法⋯等,但其實除非實際參與過敏捷團隊並且成功感受過其所帶來的價值成長,與敏捷相關的資訊在大眾普及度並不高。
然而,管理方法離我們並沒有想像中遙遠,畢竟生活由大大小小的專案所組成,我們一路過關斬將,也正因人生變化多端,我們很難照本宣科,專注當下才會成為備受提倡的一種生活與工作方式。既然敏捷能夠延伸出這麼多單點打擊、也確實為許多人帶來生產力提升的計畫方式,學習並活用敏捷這套創新管理與思維方法,將能更有系統地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運作系統,不受限於單一方法,輔助我們達成一個個階段性目標。
深入淺出「Agile 敏捷」
開始之前,我請出了時下最會深入淺出幫助大家學習新知的好朋友 GPT,循序漸進疊加對敏捷的認識 🫶🏻
向小學生解釋敏捷:
向沒有接觸過敏捷方法的專案管理者:
向非專案管理領域但對個人發展、生活管理和寫手帳有興趣的個人:
再讓我們請出大家的老朋友維基百科:
- 在運動領域中,敏捷性代表 ⎯ 快速移動,並根據外部刺激改變方向或速度的能力。
- 在現代心理學領域中,有所謂的「情緒敏捷(Emotional Agility)」,定義為 ⎯ 在想法與感知上保持彈性,以便能夠最佳化地回應日常情境。概念上將情緒視為資訊,用來幫助自己做決策,而不是試圖改變或壓抑情緒。這種能力能讓我們退一步思考,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來選擇行動(Respond),而不是衝動反應(React)。
- 敏捷的概念也被應用於管理與領導,透過敏捷方法加速傳統較為緩慢且謹慎的決策流程,以企業化決策模式取而代之。
總結以上:
㈠ 敏捷是一個快速迭代的過程
每次的迭代都必須省視過去犯下的錯誤,也檢視做得好棒棒的地方,依照反饋進行路線修正。
因此有容易取得的「資訊」是根基,像是外部刺激、情緒、決策流程,這些都是能夠激發方向改變的訊號,基於數據說話,也就表示走過的路要留下透明化、可追蹤的痕跡,如此才能幫助我們在回顧時同樣敏捷地找出問題,而不是問題發生時才花時間在凌亂中呼喊記憶!
不過,記錄的方式過猶不及,太多也會變成浪費時間在書寫文件,這也是為什麼在一開始若有經時間驗證有效的敏捷框架與工具協助我們落實,會是很有幫助的。
㈡ 敏捷不講究縝密計畫
圍繞在敏捷的核心價值觀:比起「流程與工具、詳盡的文件、遵循計畫計畫」,敏捷團隊更重視「個人與互動、可運作的軟體、回應變化」。不是完全不做計畫,但做「剛剛好」的計畫。
比計劃更重要的是在實際行動中保持時時覺察的狀態,持續在「執行動作 → 檢視動作所帶來的結果 → 從中學習 → 改進」的流程中循環;敏捷並不講求一次到位,能夠接受每一次的交付會有缺陷存在,但絕對會對結果做出改善,在一次次經驗中終能降低風險並產出可持續、可預測的結果。計畫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不是規範,是為了在發生時可以快速檢視的資訊來源。
㈢ 敏捷強調 respond(回應)而非 react(反應)
React(反應)通常是立即的、未經深思熟慮的,可能帶有情緒或被動性,例如看到市場變化後慌亂地調整策略。
Respond(回應)則是基於當下情境做出有意識的決策,經過適應與調整後行動,例如透過迭代學習,在每個 sprint 之後根據回饋做出適當改進。
插曲:Google 全新課程 Agile Essentials
有趣的是,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碰巧同一天收到由 Google Career Certificate 所發出的全新課程邀請《 Google Agile Essentials 》。
Google 近年與線上學習平台 Coursera 合作,持續推出以時下數位人才最迫切需要的職業技能為核心所發展的專業培訓課程,在科技快速顛覆市場環境的同時,旨在彌平教育和企業所需的人才斷層。

敏捷(Agile)過去被包含在取得《 Googl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專業證書的其中一門核心課程模組內《 Agile Project Management 》,預估學習時數 20 小時,以準備 PM 職涯轉換為導向;現在,Google 以更輕量化的方式將 Agile 獨立成《 Google Agile Essentials 》這門新課,預估學習時數 6 小時。
Essentials 這一系列以 Google AI Essentials 為優先在去年推出,用更簡潔也更符合多數人需求的碎片化學習,幫助求職者快速建立一項「職涯技能」(Build skills for your career),和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以「轉換職涯跑道」為目的,動輒上百小時的完整訓練有所不同。
Essentials 相對親民好上手,以大眾為出發,而會被單點拿出來做成教材的像是 AI、Prompt、Agile,技能重要性可見一般。

"Today, Google Agile Essentials is available on Coursera to help professionals across industries manage projects more strategically and efficiently." ⎯ Coursera
"Gai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kills and confidence you need to stay organized and deliver results faster with the new Google Agile Essentials course."⎯ Google
最後,就讓我們從 Google 這門課程的角度來解釋敏捷:
敏捷這項技能,能夠幫助不僅是科技產業,而是橫跨產業的專業人士用更有策略性且有效率的方式來管理專案;作為個人所需,也能幫助我們更加自信地使用這些管理技巧,做到能夠更快交付結果的同時~還保有條理!
結語
在敏捷思維之下,有許多不同的框架和工具,用以幫助團隊或個人更容易執行敏捷式的工作與生活模式。關於敏捷,於公於私都為我帶來許多正向的經驗感受,我會在系列文章中逐步分享敏捷這套方法,也會結合我個人在生活中導入敏捷的實驗,希望敏捷是以更生活化的方式被大家認識,而非商管專屬的生硬學問。若不想因演算法而錯過,歡迎追蹤我的 IG @yunnsays 並開啟通知!
第一篇文章以去年底 12 強棒球賽的台灣球隊轉型來闡述敏捷思維,做為前導篇,有更多從全局角度所做的知識介紹 🥎🏟️🥇 剛好 2025 WBC 資格賽剛在台北大巨蛋畫上句點,台灣順利取得 2026 第六屆世界棒球經典賽的晉級門票,下一篇會接著以此次資格賽為例,畢竟敏捷精神在運動賽事中,真的是無所不在😄 而貼近一門知識最快的方式,就是讓它貼近生活!
See you soon,
vvv✌️
社群導讀版
歡迎收藏、分享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