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活

電子書閱讀器 ⎯ 通膨世代最物超所值的投資,買幾本書就賺回來!

不買才後悔!打通選擇障礙的任督二脈,究竟是太愛紙本的感覺,還是擔心功能比不上 iPad 好用?針對購買前的常見問題,這裡有我的選購指南、需求評估方式;平板真的是閱讀器的比較值嗎?

© YUNN Innovation Architects

此篇以個人經驗分享為主,關於閱讀器規格、原理、廠牌等技術資訊,會穿插附上購買前幫助我做選擇的許多好文作為延伸閱讀。

*本篇著重在購買前思路,下一篇文章接著分享體驗幾個月後還愛不釋手的實際感受、省錢入手閱讀器的小技巧等。

前言

有一類型的東西,在生活中有點陌生,沒有它之前你過得沒有不好,「有它會更好嗎?」想很久要不要買,「真的有需要嗎?」明顯需要一股衝動。

這類型的東西,不像我們對手機那樣熟悉,往往選擇很多,每做完一輪功課就一種累累的感覺:好複雜~好多選擇~「我的需求?」那是什麼 🤔 最後每個選擇看起來都差了那麼一點。

Missing Her Miss You GIF by Mario + Rabbids

「好用嗎?我之前也想買耶!」

電子書閱讀器對我、和許多人來說就是這樣的存在,前陣子終於讓我等到那股衝動馬上下單,買了之後收到許多詢問,才發現觀望的人好多,結果默默推坑好幾台!而且用過就都回不去了,只後悔太晚買,因為有了它,我的日子更好過了(笑)

於是綜合自己買前搜集的資訊和讀者提問,這篇解(促)惑(購)文整理我購買前的評估方式,希望能成為你跳脫選擇困難迴圈的助力,一起快樂入坑 😎🤭 那就開始吧!


購買前評估

一些購買前的思考面向,幫助我梳理需求,也關乎於後續的平台與機型選擇。

我的閱讀習慣?

☑︎ 書籍類型

知識型閱讀,工具書多於小說和漫畫

觀察書架,類型多為知識吸收為導向的非小說類書籍—商管、心理、科技、設計等中外文書純文字型態書籍佔比高,無看漫畫習慣;會在網路上閱讀長文章,新聞資訊的攝取來源也是網路版本居多,偶爾去到有雜誌期刊的公共空間才會翻閱實體。

閱讀時常會進入思考宇宙,拖延閱讀時間 🤭 事後也常有回頭查找資訊的需要。用電腦、平板、手機絕對能完成這些工作,缺點是每個環節都得接觸大量藍光

☑︎ 學習習慣

喜歡工具各司其職,專注在一個工具做一件事

聽起來很不符合現代工具設計準則,不過當主流工具多以 Super App 為方向在打造,試圖最大化網羅生活情境,增加黏著度,多工與分心就只是一線之隔,自知沒有讓心定到出神入化的能力,與其在不斷切換過程中冒著打斷心流的風險,我更喜歡分配給每個裝置不同任務。

慣用學習設備

筆電、外接螢幕、11 吋平板、手機、紙本筆記本

覺察自己在特定目的的學習情境下,比如準備考試,也是最大量需要做筆記的情況,即使 iPad 功能齊全,或許是成長於相對仰賴紙本的年代,課堂中並無使用 iPad 學習的經驗,用 iPad 同時看影片+做筆記始終不太順手,雙設備還是更有效率的基本前提,像是:

🖥️📔 電腦/課本 + 平板/筆記本

用電腦上課,或有紙本教材,搭配 iPad 做筆記。

💻🖥️ 電腦雙螢幕

有大量重整內容架構的必要時,一個螢幕上課,另一個螢幕繪製心智圖。

📔📔 紙本教材+ 筆記本

本身很少直接在課本上寫字,最多只會在第一次閱讀和考前複習時,畫螢光筆幫助大腦記憶,其餘重點會用自己的方式記錄於其它地方,邊輸入(理解)邊輸出(重新編排整理)。

📱📱 平板 + 手機

用 iPad 看電子書或長文,傾向額外用手機做筆記。

所以電子書有沒有內建筆記軟體對我來說就不是很重要,跟看紙本書一樣,當有除了畫重點以外的筆記需求時,再搭配其它設備就好。

☑︎ 感官需求

視覺型閱讀者,沒有聽有聲書習慣

看書或影片等視覺型吸收時,很高機率會想標記重點寫下突然被觸發的靈感

「看」的時候,表示當下最主要做的事情就是觀看,但是「聽」有聲書和 Podcast,多是手邊同時進行其他任務,要在事後回想或者重播找到特定句子,一直是我不習慣聽書的痛點。

Lilo And Stitch Cooking GIF
邊煮飯邊聽 podcast

☑︎ 書籍管理

乾淨溜溜,看完像沒看過一樣新

純屬個人習慣,舉凡把書完全攤平那樣明顯摺成兩半、摺頁做記號、整個把書凹背半圈讓封面貼著封底這樣單手拿著,都 很 不 喜 歡哈哈!割書也是真的真的真的重到為了脊椎著想,非不得已需要一直帶出門才會做的事,總之毛病很多,但看完還是很新,不過也因為如此,要自留的書借閱率不高;買的書多數都會自留以備不時之需,不太會轉售。

礙於以上因素,或因從圖書館借閱,備考用途除外,在新書上畫螢光筆就像在心上劃了一刀 ❤️‍🩹 導致閱讀速度因為萃取筆記變得更加漫長。

book GIF
翻書的完美示範!誰也是?!

☑︎ 閱讀速度

買書速度超過看書效率,難以有效消化

為了研究特定主題,或純粹腦波很弱,往往書城有行銷活動時會一次帶走好幾本!好幾次忘記已經買過,因為根本還沒來得及看。

期許能有固定閱讀習慣,不過紙本書攜帶不便,出門在外的碎片時間也就還是滑手機,睡前呢?蛤~睡前還要看書好哈扣喔⋯⋯幾日不讀書不會面目可憎這麼嚴重,卻會跟久久沒運動一樣,總能找到一百個明天再動的理由。

結論就是,想看的書很多,合適看書的時間很少(?) 比較深奧精實的內容,倘若不是密集看完,重拾書本時,還得往前幾頁召喚回憶 — 看一本書從開始到結束好花時間(書是無辜的,是我的問題 😝)。

☑︎ 書籍來源

書城電商平台、圖書館,無閱讀網路小說

目的性購書和隨性選書都會,想看的書都是有出版的,不過日常會用 iPad 閱讀 PDF 簡報或多頁數文字檔案。


我的需求?

一直到今年初,才正式入手第一本電子書,在此之前也是很執著於紙張的觸感,享受在 3C 之外,從翻頁中得到的平靜。

而拿到新書也是一定要聞一下的~~🌬️📖 可是開始第一本電子書後,是真的也回不去了!閱讀效率非常有感地提升,讚嘆不已!於是進一步思考添購閱讀器的必要性。

小秘訣

若是真的很不確定自己能不能習慣電子書的閱讀方式,也擔心買了會放在旁邊生灰塵,建議先選定某個電子書城,購買幾本書在平板或者手機上體驗看看。

今年初剛好有一本在時間壓力下需要盡快讀完的超厚科學書籍,一個「現在就是試試電子書的最佳時機」的聲音出現,介面控如我毫不猶豫就決定 Readmoo 讀墨,開啟我進入電子書世界的大門。(貼心預告:最後購買的閱讀器不是 Readmoo 的 mooInk

< 高度優先 must have >

① 改善眼睛不適

閱讀是一定會長時間盯著某個物質的行為,工作型態本身已長時間盯著螢幕,近來也有感不舒服的頻率增加,所以必須說這是我考慮的第一重點!!!畢竟眼睛無價,長期接觸藍光,不好好愛惜的話,眼睛疾病是數位世代更容易提早面臨的課題 🥲

而閱讀器的原理讓它相對容易與環境光源達成一致,除非你擁有一雙天選之眼不會乾澀疲勞,又或者真的很少接觸到藍光,不然舒適度上很快就能感覺差異。站在大太陽下,閱讀器上的文字依舊清晰可見,就可看出和手機發光原理的不同。

對電子書和一般 3C 裝置的發光原理有興趣,推薦參考以下文章,網路上也有非常多詳細說明和影片,如果可以,直接前往像是三創等門市實際體驗看看會是最準確的!

電子閱讀器與傳統紙張一樣靠自然光或燈光反射讀取螢幕上的顯示內容,因此沒有輻射、不刺眼,更可降低對視力的損傷。— BEARBOSS 熊老闆《還在用平板看電子書?電子書閱讀器 3 大優勢⋯》
有別於其他 3C 產品,多用 LCD 和 OLED 螢幕,依靠發光成像特性,將光線直接射入眼睛;現正流行的電子書閱讀器,在視覺呈現上模擬「紙質書頁」質感,不會自體發光,對人眼相較不刺激。—  Heho 健康《電子書真不傷眼嗎?⋯》

延伸閱讀

螢幕藍光有多傷眼睛?專業醫師告訴你,小心造成永久傷害
進階閱讀:彩色電子紙開前光是否就失去了護眼的意義?

改善筆記效率

整理紙本書內容是個大工程,總結我的閱讀習慣,筆記是我在總閱讀時間中,自覺有最大優化空間的一環。

邊看邊書寫很干擾閱讀節奏,閱讀時,最多先寫幾個關鍵字再事後整理;邊看邊用手機,又失去暫離 3C 給自己一段 quality time 的意義。

〔 我的筆記旅程—笨重版 〕

  1. 想標註記的地方先拍照,用編輯工具簡單畫上螢光筆
    ☁️☁️ OUTPUT:照片
  2. 靈感、重點、金句出現時,隨筆記下幾個關鍵字
    ☁️☁️ OUTPUT:文字筆記(數位+紙本)
  3. 一個章節或是整本書讀完後,照片筆記搭配文字筆記一起統整,此時還需要把照片上的段落擷取或打字出來(文字辨識工具有時會失靈),並且再次翻閱書本,咀嚼比對前後語意
    ☁️☁️ OUTPUT:數位筆記

總總應該要能一鍵複製的動作,在紙本卻無法實現,因此這部分是體感上最沒有效率的,看個書筆記四散各處,經過剖析,這是讓我閱讀蒙上壓力與阻力的主因 🥲

〔 我的筆記旅程—輕盈版 〕

試用 Readmoo 時我注意到,有螢光筆可以畫重點,還不用擔心摺到書!甚至能用顏色分類,以及針對特定語句的基本文字註記,搭配內建搜尋功能快速查找書中內容,這些對我來說就已經大大改善原本的筆記效率了!!我可以專注在閱讀本身,需要書中資訊,再進到電子書中定位語句、複製、與其它資料一秒合併,跨裝置間再透過蘋果的「接力」同步。

「看完一本書 → 歸納 takeaways → 閱讀完畢,謝謝作者」,整趟旅程裝備重量減輕,前進速度自然加快,也不擔心日後翻開一本空白書,而過度焦慮現階段有遺漏什麼重點沒有記到,反倒過度輸出筆記 👏👏👏

可隨身攜帶

偶爾也想邊吃早餐或通勤時看書,但必須得先讓沒有折痕的書躺好且不自動闔上;多數時候也至少需要兩隻手才能翻頁,出門在外容易搞得手忙腳亂,種種限制執行起來有點難度。

一樣在試用 Readmoo 時,除了書放著不會彈回來,只有躺著會被平板打到頭 😝 跨裝置皆可瀏覽,紀錄彼此同步,只要出門會帶手機,任何小空檔皆可運用;閱讀體驗變得跟用手機滑文章的感覺很像,一下就滑了好幾頁。

同時自從有了 11 吋平板,尺寸適合繪圖,不過每當要隨身攜帶時,都會希望它能跟 mini 一樣迷你,加上很常揹小包出門,閱讀器尺寸希望越小越好。

④ 彩色顯示

近年來市面上有更多樣的彩色閱讀器可以選擇,也更接近手機平板的畫線方式 — 提供「不同螢光筆顏色」分類註記,此為彩色閱讀器專屬的功能,對後續查找來說一目瞭然。

若剛好內容有搭配圖片,雖然閱讀器螢幕解析不比平板,但無魚蝦也好,很多圖片其實只是要看個大概,不用太高清就能解讀。

⑤ 內建字典

這點是不知道前沒有期待,知道後就覺得必須要有。尤其能夠提高外文書閱讀效率,閱讀體驗更沈浸,杜絕拿起手機不小心就滑起來的機率,擁有真正高品質的充電時光。

⑥ 書城需包含中外文書

不得不說,單純比較 Kobo 和 Readmoo 的 App,Readmoo 的使用者體驗毫無疑問順暢許多,我想不到有什麼是 Kobo 完勝的比項。

Readmoo 還有一些可以看作錦上添花,也可以是別有用心的巧思,像是分享語句時,讓你套板做成字卡。我自己常閱讀到很喜歡的文字時會想趕快分享出去,做字卡這種小功能就能派上用場,只分享純文字當然也是沒有問題,在保存格式上開放讀者選擇。

*Kobo 的 mobile app 版也有,不過 Readmoo 跨平台提供更一致的體驗。

Readmoo 字卡分享

很可惜的是,主打中文市場的 Readmoo 在外文書庫不算完整。一開始抱持試用心態,也沒預期這麼快就會想買閱讀器,對當時的我來說,「習慣電子書」比起未雨綢繆「轉換平台可能性」來得優先,也就沒花太多精力多方研究電子書系統再做選擇,真的沒想到會入坑這麼快 😅 在 Readmoo 接二連三又買了好幾本書。

直到某天在 Readmoo 找不到我要的英文書,才意識到若要長期轉換成電子書閱讀,基於目前電子書跨廠牌難以搬遷共享的限制,這也是為什麼不少人最終會擁有多台閱讀器的原因,但既然現階段無此打算,我好像需要思考更換平台以最大化滿足高優先需求的必要性。

曾經也想過,早知道一開始就不要在 Readmoo 了!好希望能將 Readmoo 的書轉移到新買的閱讀器平台內唷~~不過後來想想,要不是在 Readmoo 的體驗這麼好,也不會這麼快感受到電子書的便利性。自覺外文書是更需要用閱讀器閱讀的類型,在同樣平台上能買到的書多多益善,因此這個需求偏高度優先 😢 不然心理上是真的滿喜歡 Readmoo 的。(廠牌間的差異下面會有篇幅繼續說明)

< 有很好,沒有也有替代方案 should have >

讀取外部檔案

這點有會很加分,但沒有好像也可以接受。回歸最初想要閱讀器的目的 — 減少藍光接觸,緩解眼睛不適,這不代表我需要一台可以讀取所有東西的設備,即使存在這種設備,但檔案傳輸和格式相容性、會不會跑版等問題,反而都可能增加使用阻力,以及,高出好幾倍的預算是否值得。

< 現階段無需求 could have >

① 解析度

不少人擔心閱讀器在視覺上無法跟平板一樣清晰,不過遙想早期相機和手機的畫素現在看來也都是非常有歷史感的!生活中我們看出去的世界也不會如此銳利,鏡片度數也不會配到滿⋯⋯等,對高清的追求是隨著科技發展養成的習慣,不一定是眼睛隨時需要的。

最主要因為我沒有看漫畫的需求,用閱讀器的主要目的是閱讀,清晰度與否延續上面「彩色顯示」需求的說明,會覺得圖片比較像是閱讀過程中的輔助角色。

加上購書類型多為純文字書籍,偶有像是設計等工具書內含大量圖片,或是雜誌這種非流式排版的出版品,因為本身為圖像式思考的學習者,這類型的書在吸收上相對低負擔,也就沒有在紙本書上的效率問題,而且往往這些書籍會用特殊、較厚磅數的紙質,翻閱紙本書,還是種觸覺上的美好體驗。

不期待閱讀器能夠幫我消滅書架上所有的書,在一些情況下還是會想保有紙本體驗,需要看高清檔案的時候,就留給更適合的電腦或平板去完成任務。

② 手寫筆記

原先就沒有在紙本書上手寫筆記的習慣,預期中還是會搭配其他裝置,使用慣用的筆記工具。

③ 有聲書

平常沒有在聽有聲書,也是可有可無,使用機會不大。

④ 容量

選擇閱讀器時,或許會對 8G, 16G, 32G 的容量感到不可思議,畢竟手機什麼的動輒上百 G,但若只是文字閱讀,以純文字書平均每本小於 10 MB 來計算的話,1G 就能放至少 100 本了~加上每讀完一本書,都可以在個人書庫操作封存或者移除來釋放容量,所以這點也不在我選擇時有考慮的範圍內。

市面上常見的電子書閱讀器容量普遍落在 8~32GB 之間。以目前單本的 EPUB 格式的電子漫畫、雜誌等多圖的書籍,一本書的容量平均在 50MB 左右,建議至少選擇 16GB 以上的閱讀器,就能一次裝進 300 本的漫畫或雜誌;若只是單純的閱讀純文字為主的書籍,一本書的容量約只佔 1 MB 左右,1GB 就可存放 1000 本左右。BEARBOSS 熊老闆

⑤ 開放式系統

平常我有建立一個書單管理系統,看過、想看的書都會羅列進去,好處是在選擇電子書平台時,直接比對哪個書城最能滿足這份書單,再稍加看一下書城本身的暢銷和推薦書籍,是不是也都是會想看的,確認之後,就滿確定不考慮開放式平台了。

看到許多人建議新手以封閉式系統入門,實際使用後也滿認同,在還不熟悉操作的前提下,複雜功能雖有附加價值,但使用率可能極低,較高的學習門檻搞不好會因此錯怪電子書不好用 😝

最終還是回到自己的需求和習性,當封閉式平台已能滿足我短期至中期 90% 以上的需求,雖然日後少掉在不同平台上貨比三家的機會,以及像我已經有一些書在 Readmoo 書庫中了,不過為了那小於 10% 的機率讓整件事變複雜, 我現在要做的只有幫它定期充電和去同一個地方買書,結束!

長期若需要更換進階機種,可能至少一年或更久以後了,也表示我們有成功養成棒棒的閱讀習慣,到時再來煩惱:)


自我評估:我需要閱讀器嗎?

「已經有平板了,真的還需要再買一台閱讀器嗎?」

先說結論,需要閱讀器的目的和平板完全不衝突,以我來說這個投資很棒,買到現在天天都會主動想要閱讀,躍升成常用電子產品,無形中已經取代掉不少滑手機的時間。

一開始我擔心的是…

電子書受到 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數位版權管理)保護,沒辦法跨平台搬遷共享,在還沒接觸電子書之前,對運作方式不太了解,耳聞這點讓我下意識有點排斥使用電子書,總覺得哪天改變心意了,我的筆記怎麼辦?那種聽起來在最壞情境發生時「沒有選擇」的感覺讓人「驚驚」上身,但在數位時代中我們時不時都在面臨類似抉擇:要 Netflix 還是 Disney+?要 Spotify 還是 YouTube Premium?要 Wordpress 還是 Webflow?資料累積越多,轉換成本一定越高。

scared bill hader GIF by Disney Pixar

於是我想通了,有 Netflix 和看 Disney+ 不衝突呀,Spotify 和 YouTube 也缺一不可啊!真的需要的時候,現在也已經被各種 3C 訓練到很能瞬間切換(工具)了吧!而且不便利所在之處,就是靈感的起源地,做了功課,也果真是有工具可以把筆記從不同電子書平台匯出整合的

原本的擔憂來自於被實體書卡住的思維模式,那種實實在在「擁有」一本書的感覺。可是書上的筆記之間不也是沒有交集嗎?書櫃越放越滿,也終究會分散到其他空間,不總能在同樣的地方找到所有書。

至於基於保護版權,而必須在電子書的擁有方式筆記管理上妥協,但相比起盜版商有縫可鑽,稍微麻煩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

有平板還需要閱讀器嗎?

我覺得這個問題跟「我很喜歡紙本書的感覺,用閱讀器就無法享有了」一樣,無論紙本、平板、閱讀器,三種載體各有優勢,也各自適合不同情境;同樣以娛樂來說,我們可能會有電視、電腦、平板,這些都可以看影片,但用途不同,使用情境也不一樣。

一定是某個載體有著無可避免的缺點時,我們開始考慮多一種配備的可能性,因應情境,選擇能更有效達成目標的那一個。

無論是因為 super app 的趨勢還是行銷手法,許多時候我們期待產品功能越完善越好,至少先有,再來選擇要不要使用。不過回到每個產品都有它的主要使命,閱讀市場不如娛樂來得龐大,閱讀器的產品階段也不像手機來得成熟,冀望一個 one size fits for all 的解決方案,在市場尚未成熟之前反而會缺少特色,或者成本過高,也就更難普及。

閱讀器不是用來取代平板的,我的想法是 — 如果今天你也有想保護眼睛的念頭,又有閱讀習慣,或是想趁機養成閱讀習慣,在這個前提下,絕對值得擁有一台閱讀器,其他考量都只是在幫我們選擇更貼近需求的品牌型號。

讓閱讀器成為和平板、電腦等裝置相輔相成的存在,主要是讓你多一種選擇,提高用 3C 閱讀的品質。

誰適合使用閱讀器?

🏖️ 已有閱讀習慣,希望改善諸如以上的便利性問題(筆記、攜帶、外文書閱讀效率)等

🏖️ 真心想養成閱讀習慣,尚無有效實踐模式

🏖️ 已有接觸電子書,在平板或手機上閱讀

🏖️ 閱讀多以文字為主

若有看漫畫、雜誌或大量 PDF 檔案的需求,選購的螢幕尺寸建議不能太小,版式書檔只能像照片那樣局部放大,縮放會維持原版型比例。螢幕若太小,不放大讀起來很吃力,放大後又得不斷上下左右移動畫布,且電子書的移動不比平板,每移動一下都會有卡頓一下的延遲感。

*無論流式或版式需求為主,應該都能找到適合你的閱讀器,只是純文字的入門門檻更低,有相對價格親民的選擇。

純文字小說一般都是流式書檔,流式書檔可以自行調整字體大小、行距、直橫排、更換字型等,流式 EPUB,文字會自動依照螢幕大小重排,擁有彈性排版的優勢;版式 EPUB,版面與紙書相同(原版原型),閱讀體驗接近PDF檔案。< Readmoo 第一次接觸電子書!從電子紙到閱讀器,常見問題一次解答 >

延伸閱讀

2024 漫畫電子書閱讀器選購指南,漫畫閱讀器入手前必看

但買閱讀器要多一筆開銷?

這幾個月買了很多書,電子書城常有促銷活動,以樂天 Kobo 和 Readmoo 來說都有「每日 99 書單」,每天精選一本優質好書讓讀者可以 99$ 的超優價格購入,不知不覺,每張折價券出現時就會抓緊時機入手,買的書也都是我想看的,除非有急用,不然以原價購書的情況幾乎沒有。

某天突然意識到:

電子書和紙本書在原價時就有價差了,搭配行銷活動,一本書差 100-200$,外文書可能差至 300-400$ 以上,若以入門機型落在 4000-8000$ 區間,倘若沒有閱讀器,也會購入紙本書,如果不是對紙本書有著無法割捨的情誼,如果你跟我一樣看完書後轉手的機率極低,同樣的開銷,我們可以擁有一台閱讀器,和一樣多的書。

( 從這個角度切入,買幾本書後機器的成本就攤提了,閱讀器反而像是不用錢嗎 🤭💡 #計畫通 )


閱讀器選擇

網路上已有許多深入比較機型差異的深度好文,在閱讀器代理商的網站中也能找到特定型號的開箱說明。

在購買時很確定我要的是封閉式系統,對書城也心有所屬,因此機型選擇上主要關注以下三大重點,但可以分享一些在選購過程讀到的專業解說,幫助更完整認識選購閱讀器時需注意的眉眉角角。

如果不想跟我一樣在購買閱讀器後面臨平台轉換而有書被卡死在前平台的場景,這些眉角應該能幫助你在一開始就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一、封閉式系統

電子書閱讀器主要分為開放、封閉兩種系統。建議先評估自己偏好的書源,像是喜愛的書籍類型或是偏好的出版社,都在哪些平台上架電子書,再決定選購適合的機款。

開放式架構
以 Android 系統為主:如 BOOX 、Meebook、HyRead (特定機型) 為例,可透過 Google Play 商店下載各家 APP ,閱讀使用 APP 上的書籍,應用場景較為豐富。

封閉式架構
如 Kobo、HyRead (特定機型)、Kindle、mooInk 等,有自己專屬的電子書系統,閱讀自家出版的電子書籍較為方便。
— 電子閱讀器選購指南!Kobo、Kindle、Readmoo、HyRead、文石各家特色比較

延伸閱讀

台灣 10 大電子書平台推薦比較,找到最適合你的數位閱讀平台

封閉式〔 Readmoo 讀墨 〕

8 年打造本土電子閱讀平台龍頭!Readmoo:催讀者下單沒有用,要讓他覺得閱讀「好玩」

❶ 台灣最大的繁體中文電子書城,提供最完整的繁體中文閱讀體驗,外文書庫不如 Kindle 和 Kobo 齊全。

❷ 不像樂天 Kobo 和 Amazon Kindle 從電商起家轉戰,Readmoo 專注在電子書內容和閱讀器產品服務,重視社群價值,每本書都有對外開放顯示的讀者註記可以參閱;定期舉辦讀者活動,像是每年度的「閱讀馬拉松」。不只販售商品,還深耕閱讀體驗,讓閱讀變得好玩,養成閱讀習慣,將閱讀變成長期行為,就會持續和平台產生連結。

❸ 重視閱讀流暢性和使用者體驗,像是對繁體書讀者友善的「直橫排一鍵切換」、無縫的跨平台閱讀環境等。

❹ 常駐優惠方案有「嗜讀方案 999 享好書 6 本原價 1500 小說」、「每月 83 元起雜誌無限暢讀」。

完整 Readmoo 讀墨 mooInk 電子書閱讀器比較,請見 mooInk SERIESBEARBOSS 熊老闆

Readmoo 讀墨電子書為臺灣最大繁體中文電子書服務,上架書量最多,並與超過 4,500 家華文出版社/作者合作。以繁體中文閱讀需求為出發點,Readmoo 讀墨電子書持續開發支援多裝置的「Readmoo看書」App,更於2017 年推出世界首台繁體中文mooInk 電子書閱讀器,提供讀者真正跨平台的無縫閱讀體驗。」Readmoo 讀墨 mooInk 電子書閱讀器比較推薦

封閉式〔 Amazon Kindle 〕

Amazon 在 2019 年進軍繁體中文市場,至今收錄了 2 萬多本的繁體電子書,和 Readmoo 17 萬本的數量差距甚遠,外文書庫還是 Amazon 的主優勢,許多中文書是找不到的,因此我從一開始就不考慮。

Amazon 中文電子書店

封閉式〔 樂天 Kobo 〕

綜觀多數文章,大多將樂天 Kobo 放在「Readmoo 繁中」和「Amazon 外文」兩個語系極端光譜的中間位置 — 如果中外文都需要,選 Kobo 就對了,簡簡單單。

Kobo大哉問▶ 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電子書閱讀器?

意外的是,寫這篇時在 Kobo 官方所見的數據則是:

樂天 Kobo 提供超過 700 萬冊中、外文電子書及雜誌,其中擁有超過 25 萬本繁體中文書,並推出多代電子書閱讀器,為台灣市佔率第一的閱讀器品牌。— 新手必看!第一次使用 Kobo閱讀器就上手

25 萬本的數字比起 Readmoo 的 17 萬本還多出 8 萬本耶!不過單看數量無法表示這 25 萬本絕對包含 Readmoo 有的全部,只能說~Kobo 無疑是中外文通吃且表現都很出色的選擇,也是我最終的選擇

這樣說起來好像 Kobo 沒有缺點一樣?以下分享我用下來的感覺:

❶ 產品體驗不夠流暢

前面有提到將 Readmoo 和 Kobo 的 App 放在一起比較,從使用者體驗來看 Readmoo 更佳出色。

同樣是「畫線註記」,Kobo 裝置間的整合有待加強,像是桌機版會以單色取代閱讀器上的彩色畫線;手機版雖維持色彩分類,但就沒有依照色彩和筆記類型過濾 (Filter) 資料的選單;網頁版則是直接不顯示畫線。

諸如此類的不同步,讓新手用戶的產品 onboarding 變成試錯過程,額外查閱說明才能確認是操作不當還是產品原生行為。

應該要比閱讀器還多發揮空間的 App 卻沒有明顯感受,是有點可惜的地方。耳聞這是不少人最終受不了直接購買閱讀器的原因,還是這才是 Kobo 的最終目的?當內容足夠吸引人,讀者自動會選邊站,畢竟閱讀器的市場是平台綁內容,內容才是帶動產品銷售的關鍵,Kobo 的確是在廠牌間無法選邊站時相對安全的選擇。

❷ 搜尋不易使用

Kobo 藏書豐富,可是常發生在 Kobo 平台內,用 Kobo 自家搜尋系統卻找不到書的窘境,透過 Google「書名 + Kobo」才能找到。此狀況容易出現在語系不同的時候,像是地區設定為台灣但想找英文書,這時直接打英文書名不會出現

這點一樣是設計不夠直覺,很可能導致在平台間游移不定的潛在用戶,就認定 Kobo 上面沒有這些書了。

二、螢幕尺寸

確定系統、品牌之後,接下來要選擇的是螢幕尺寸,個人覺得尺寸超級重要,關乎到攜帶便利性、內容易讀性等,所以是否需要隨身帶著、版式閱讀是否大過於流式的需求,都會影響尺寸挑選。

市面上閱讀器的尺寸範圍多落在 6 吋到 13.3 吋之間:

⎚ 6~7 吋:流式閱讀,有攜帶需求,常揹小包

⎚ 8 吋以上:版式閱讀,漫畫單頁

⎚ 10 吋以上:版式閱讀,雜誌、PDF,部分品牌裝置可支援雙頁排版

舒適度會依照每個人的視力和閱讀習慣而有主觀差異,建議操作實機後再做選擇,開箱和機型比較的影片也會很有幫助唷!

三、彩色顯示

選好平台後,今年剛好 Kobo 和 Readmoo 都有彩色機型推出,以 Kobo 來說,剛好就是我所需要的 6-7 吋兩種小尺寸,定價和黑白只差 700$ 左右;Readmoo 的 mooInk 則有超過 10 吋以上的能夠挑選。

你或許會想,這樣誰還要買黑白機型?

因為彩色閱讀器目前在技術上來看,翻頁時容易有殘影發生,看到網路上滿多人在抱怨這個點的,不過我個人的實際感受是:在彩機上做純文字閱讀不太會有這個感覺,畫面上有圖片才會比較明顯。

而我並不會拿閱讀器來做大量圖像閱讀,整體都在非常滿意不至於造成困擾的範圍內。


結語

自從收到閱讀器,人家說養成一個習慣要 21 天,目前已經好幾個月,幾乎天天都會主動使用,從一開始就沒有特別需要養成習慣,更沒有經歷需要提醒自己記得要用的階段。

最大的改變是,不用再「特地安排」看書時間,時間會自動跑出來,還有效減少滑社群的時間。甚至因為關於筆記難易度的心理負擔降低後,早上或睡前都會下意識打開來閱讀一下,跟用電子產品看新聞的感覺很像,一下就滑完一個章節。

Kobo 的每日 99 和各種活動,也讓我每天都會逛一下書城,就像每天都去一下書店的感覺,順道看下有哪些新書。

至於原先在平板裡的 Readmoo 書籍,的確,有了閱讀器後,實在不太會想要再長時間拿著平板閱讀,舒服度有著巨大差異,但我並沒有退訂 Readmoo 的電子報,也偶爾會在買書時,參考 Readmoo 上每本書的「讀者閱讀註記」。Readmoo 的閱讀介面、網站排版流暢度、資訊等等都還是比 Kobo 好用許多,大多時候,我反而只會在 Kobo 進行下單的動作。品牌間各有所長,大家務必要依個人需求評估更適合自己的品牌。

雖然相比手機裡隨便一個文書處理 App,閱讀器的產品功能怎麼樣都會顯得陽春,但這或許也是我能專注在「閱讀」上更久的原因,讓本該很單純的「閱讀行為」從豐富多采的智慧型裝置中返璞歸真,也非常願意為此犧牲掉紙本的觸感。畢竟對紙本的眷戀,在我身上看似無法有效轉換成讀萬卷書的執行力,擁有閱讀器後,倒是已經速速看完好幾本書了,覺得滿意🙂 希望這篇對曾經跟我一樣猶豫的你有所幫助,下篇文章見!

本篇著重在購買前思路,我最後購買的是 Kobo Clara Colour,它滿足我「高度優先」到「should have」的需求,下一篇文章接著分享體驗幾個月後還愛不釋手的實際感受、省錢入手小技巧。

See you soon,

vvv ✌️

更多好文分享

該買電子書閱讀器嗎?工程師的使用心得分享
Kobo大哉問▶ 為什麼有些紙本書沒有出電子書?


社群導讀版

歡迎收藏分享 💞

v.

自覺是 I 但怎麼測都是 E 的 6/3 人 👩🏻‍🚀
「人與數位產品間存在的關聯 ⎯ 我們皆面對變化莫測的外在。」
在生活中實驗產品管理方法,將科技產業管理瞬息萬變的實用知識,轉化為可應用於日常通識資源。
當改變得以控管,人生的畫布就能多一點想像空間 🧋

繼續閱讀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