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活

為什麼我開始冥想?使用起來跟名字一樣平靜的 Calm 魅力何在?

焦慮不會因此就不存在,但至少我看過它、認識它,不刻意避開,然後,有禮貌地請它離開。
V
V
/
December 11, 2022
Calm - The #1 App for Meditation and Sleep
圖片來源:Calm

兩個多月前,我在社群上發了一則關於冥想的動態,意外發現不少人有類似需求,普遍想幫助自己放鬆,有趣的還包含潛水憋氣,雖然目的不盡相同,這也是為什麼冥想帶來的好處整體性涵蓋生活各個層面

除了市佔率加起來就 70% 的 Calm, Headspace,也有讀者推薦在美國很熱門的 Insight TimerPeloton,中文則有星空睡眠冥想潮汐冥想等。但 Calm, Headspace 的上鏡率實在太高,加上剛入門冥想的情況下,我希望能避免在開啟瘋狂試用模式後,反而讓不適合的體驗影響習慣養成,所以一開始我就鎖定這兩款 App,輪流試用一段時間。

Calm - The #1 App for Meditation and Calm and Headspace — MeditationSleep
Calm and Headspace — Meditation


關於冥想可能讓你很意外的 Point

每個干擾都可以是冥想練習的對象,透過冥想,它們將不再是干擾 — Mingyur Rinpoche

「冥想與我何關?」

關於冥想,沒接觸前肯定存在滿頭問號,所以即使冥想是不需要任何目的、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的活動,但包含我自己在內的多數人通常是在生活失序時才會與它相遇。如果你對冥想有點陌生,在這裡先透過一些科學實證來幫大家建立起與他的連結,然後我們再看下去!

冥想不再是小眾活動

無關乎信仰,而是尋求心靈平靜和釋放壓力的一種方法

西元前 1500 年的印度至今,冥想的應用範圍從宗教訓練拓展至生活各個角落,在今年統計中,全球有在冥想的人口約莫 2–5 億,也由於冥想的確對身心健康有益,不只是大人,早在 2017 年,兒童冥想的人數就將近是 2012 年的 10 倍;再更早到 2015 年,美國有近 1000 所學校把冥想納入課程當中

Calm, Headspace — Meditation for Parents and Kids
Headspace 和 Calm — 親子內容專區

在企業間,Apple, Google, McKinsey 等產業龍頭在公司內都非常提倡透過冥想來幫助員工放鬆、提高生產力。根據美國國家健康業務組織 (NBGH) 的調查,2018 年時有 52% 的的雇主提供冥想作為員工福利的一部分,Headspace 和 Calm 也都積極推出 Headspace for workCalm for business 來搶佔 2B 的市場。

冥想就像一種「心的運動」,不是只有精神健康拉警報才適用

健身也健心 🧘🏻‍♀️ 就像健身訓練為身體帶來健康,心理健康也需要時時被愛護

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全球有 8 億人正努力與精神疾病對抗。疫情為我們帶來諸多負面感受,也讓我們有時間獨處,大家更能坦然地擁抱脆弱,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無論因為隔離還是活動範圍受限,我們的「幸福感」普遍下降,開始求助心理健康相關資源。從下方 Deloitte 的圖表中可以看出,在 2019–2022 年間花費在健康類別 App 的金額顯著上升:

Deloitte Insights: Mental health goes mobile
Deloitte Insights: Mental health goes mobile

但其實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健康類型的產品市值就持續成長,以冥想為例,2015 到 2016 年間從 9.59 億美元增長到超過 10.8 億美元,市場預測冥想產業將持續以平均 11.4% 的年增長率往上增加,預計在 2027 年達到 90 億美元。

疫情是加速劑,但對於傳統社會角落來說,長期被污名化的心理健康議題能夠逐步被接納更是價值所在;就算在尋求傳統療法過程中還存在負面干擾,隨著健康類型 App 大幅成長資源的易得性讓有需求的人們,於私底下有更令人安心的選擇,獲得專家治療與社群力量的支持

Covid-19: Mental health app growth reveals unmet needs
Covid-19: Mental health app growth reveals unmet needs

也就是說,無論疫情存不存在,脆弱的情緒不管在哪個時代或是世代都存在,就像電影《腦筋急轉彎》中,快樂與悲傷在我們體內相互襯托,缺一不可,而現在大眾更能敞開心扉,也提前預防。在全球吹起 self-care 風之際,冥想就是平常可以用來保養心靈、提升幸福感的健心運動在美國的受歡迎程度僅次於瑜珈

養成冥想習慣,醫生遠離我?

冥想可以是個低付出高回報的活動,許多內容以 3 分鐘為單位,甚至更短

Calm, Headspace — 3 分鐘冥想
3 分鐘冥想

冥想著重持續性,不是以量取勝,單次長度也不是越久越好,也因此透過產品的輔助,能更有效幫助入門者在短暫的幾分鐘內就進入狀況,在這個前提下,即使一天只花 1–3 分鐘,也有機會短期內就發揮效果。以 Headspace 自家調查數據來看:「只要 10 天,幸福感就會提高 16%」,這當然還是因人而異。

不過許多研究都提到冥想對健康的好處,包含但不限於:

  • 57% 的經前症候群 (PMS)、73% 的創傷症候群 (PTSD) 症狀能夠得到舒緩
  • 75% 的人在定期冥想後,只需要 20 分鐘就能入睡;另外有 91% 的失眠患者,因此降低甚至戒斷對藥物的依賴。
  • 對高血壓這種慢性病來說,有 80% 的患者即便減輕藥物用量,依舊有效降低血壓;同時,因心臟病住院的風險也有機會透過冥想練習而降低 87%,研究指出,冥想的人不太可能出現心臟問題。
  • 另外我還有看到每天冥想 10 分鐘,可以讓人對於垃圾食物的攝取慾望降低 40%,如果跟我一樣焦慮就會嘴饞來幫助自己分散注意力的人,的確是有可能的 😚

既然這麼多好處,那為什麼標題要用問號呢?因為在不少報告中也強調,目前相關研究數據來源分散,具體成效還難以有效解釋。不過冥想的本質是幫助放鬆,這點是肯定的,而壓力正是讓身體發炎、生病的來源,當壓力獲得釋放,焦慮能夠控制,伴隨而來的快樂對身心靈的好處是真實存在的。天天開心是我們從小就會許的願望吧?在快樂又放鬆的環境下,生病的機率自然就會大大降低。

📚 延伸閱讀,以上資料綜合整理自下方文章

27 Meditation Statistics for Your Well-Being in 2022
Benefits of Meditation: 42 (Life-Changing) Reasons to Start Today
Meditation Statistics 2022: Popularity, Industry & Market Size
50 Essential Meditation Statistics for 2022: Benefits, Technology & Practice Data

冥想是放空嗎?什麼都不能想嗎?一定要有特殊坐姿?

關於冥想的最常見迷思

Photo by Lesly Juarez on Unsplash

在使用過程中,我的感受是不用刻意什麼都不想,因為這樣做本身就有用「想」的意念去讓自己什麼都不想

這概念跟我們努力讓自己入睡時類似,曾看過報導提到『當你失眠的時候,比起一直告訴自己的大腦停止思考,不如善用矛盾意向的心理,換個方式告訴他「我還不想睡」』。

同樣地,Calm, Headspace 會在過程中提出問題,但不用刻意去思考答案,而是引導我們轉換看問題的視角。不過冥想本身有不同方法,提倡的概念就也不同,以正念冥想來說,目的是幫助不帶評判地去覺察當下發生的事情,對其他種方法門派有興趣的我把相關連結放在下方,可以再另外深入瞭解唷。

至於坐姿,答案是不一定要!只要是讓自己感到舒服的任何姿勢都沒有問題,只是坐著比較容易靜下心來,躺著會不小心睡著,不然其實你要站著、躺著、甚至是運動的時候都可以,因為比姿勢更重要的是觀察自己的呼吸

Calm — 走路冥想主題
Calm — 走路冥想主題

「在比賽中,當我猶豫要不要改變策略時⋯⋯又或者是在我產生自我懷疑、感覺到疲勞時,我能輕鬆地把注意力放到我的呼吸上去,直到調息平順,讓我邁過這個坎。」 — 美國馬拉松女子紀錄保持者 Deena Kastor

心智得以透過冥想被訓練,在快節奏的高壓日常中,挑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心魔隨時會在克服難關路上抓著我們不放,比賽除了比在大浪中游得快,還要能在變化突如其來時保持節奏,隨波,而不逐流。

📚 延伸閱讀

冥想是什麼?一次搞懂正念與冥想的關係
16 Types of Meditation - Headspace
9 Types of Meditation: Which Type of Meditation Is Right for Me?
為什麼有越來越多「跑圈大神」也在進行「冥想」?


為什麼是 Calm 不是 Headspace?

Headspace: Meditation and Sleep Made Simple
Headspace 風格 by Headspace

一開始的原因很主觀 — 風格本身。

比起 Headspace 的童趣插畫風,Calm 採用光看就放鬆的滿版美景策略,搭配不同主題會有對應的白噪音在背景播放,從 App onboarding 到體驗過程完全就是一場在大自然環繞下的身心洗滌之旅,感受上跟它的名字一樣平靜舒服。如果說 Calm 走的是像 Spotify 一樣的質感風,Headspace 會比較讓我有在使用 Coursera 等教學平台的抽離感。

但使用一段時間後,從客觀角度來比較兩個 App,一樣是 Calm 勝出。以下挑幾個 Calm 在體驗上能夠維持 seamless 感受的巧妙設計與大家分享 — 無論在什麼情境下,都不會讓人「出戲」,我覺得這也是冥想類型產品很重要的特質。

Calm — 數十種佈景主題
Calm — 數十種佈景主題

徜徉在美景之下的沈浸式體驗

從 onboarding 開始,Calm 就用一幅壯麗景色當作它的主視覺,後續也提供許多主題讓使用者更換,並且依照系統設定自動切換白天/黑夜模式。

雖然在註冊過程中用小問券來瞭解使用者行為模式已經不足為奇,但透過簡單一句「我們今天可以如何幫助你?」,就給人一種「我準備好接住你的情緒了,來吧!這些目標我們一起達成」的安心感,在產品和使用者間建立起一座信任的橋樑。

Calm onboarding
Calm onboarding

記得呼吸

還記得當我們緊張的時候,是不是總有人會提醒我們要記得「深呼吸」;或是當明明沒有在趕路卻不自覺走很快,被大自然環繞卻無法靜下心來,偶爾也會被旅伴提醒「阿是有在趕時間嗎?」。

和一般 App 講求快速到位不一樣,我們不會希望每次打開 Instagram 前都要先花 2 秒觀看啟動畫面,但 Calm 的目的是幫助達到鎮定、專注、紓壓的效果,適時的「等待」就像那些告訴你「嘿,放輕鬆」的話語一樣,每次開啟 App,都會出現「Take a deep breath」的標語,嘿,你是來這邊放鬆的

Calm — Splash screen 啟動畫面 / 呼吸練習
Calm — Splash screen 啟動畫面 / 呼吸練習

人一天中有 47% 的時間在分心不快樂的人,總是擔憂未來、糾結過去。「快樂的人比較能夠專注於當下發生的事。」 — 摘自哈佛社會心理學家 Dan Gilbert, 耶魯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 Laurie Santos
人只有活在當下是最快樂的 The only moment of possible happiness is the present.
人只有活在當下是最快樂的(圖片來源:Pinterest

心情收納區

對於沒有寫日記習慣的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寫日記太正式,哪有那麼多好寫?還要撥出一段時間,忙著忙著就忘記了。

Calm — 感恩日記,點選 Change Prompt 還可以切換「提問」,不擔心沒有靈感
Calm — 感恩日記,點選 Change Prompt 還可以切換「提問」,不擔心沒有靈感

「感恩日記」又或是「三件好事」是近年來最盛行的正向心理學技巧,在許多子彈筆記的介紹中也不少見到這個環節,比起典型日記,簡單條列更容易達成。在跟焦慮對抗的某段時間,大腦的防禦機制自然地引導我做起這件事情,當時還不知道這是一套早就成型的方法論,擅自稱它為我的「快樂資料庫」,對付那些因為負面偏誤所闖入的情緒小兵特別有效,隨時都有預先存好的美好畫面來將他們擊退。

我們總在一些事件發生時覺得「自己很慘」、「我超生氣」,最近正在看的一本書《尋找全球幸福關鍵字:學會世界 30 國的快樂秘方》中提到,因為負面偏誤 Negativeity Bias,我們在體驗負面事件時的情緒會比正面事件時來得強烈,記憶也更加深刻。這不代表生活中只有不好的事情,只是我們需要刻意,才能記住正面的事

可我們要的不總是保持微笑的樂觀,偶爾從那些灰心受挫的場景中,得到的力量反而更能有效推動我們向前。以前我很害怕看牙醫,後來發現每次診療時,我就想像一些更令人難受或是更艱難的事件,這時各種器械不斷鑽入的尖銳噪音突然變成故事中的 BGM。

因此除了快樂區之外,在日記中我也加入 Struggles 的欄位,還有每日心情變化等等,藉此觀察重複發生的困境,進而解決;有意識地覺察特定事件之於情緒的干擾,再次發生時就有跡可循,自信應對。

Calm — 心情追蹤 / 睡眠管理
Calm — 心情追蹤 / 睡眠管理

而 Calm 的功能剛好和我本來的習慣不謀而合,不單將情緒分成好與不好,它提供感恩日誌、心情追蹤、日常覺察反思、睡眠狀態四種記錄模式,透過 Dashboard 清楚管理這些變化,比較可惜的是沒辦法跨種類綜合查看,各項模式間資料是分開呈現的。

左 1:Calm — 日常管理 / 右:Headspace — 僅提供壓力與焦慮追蹤,每次 check-in 都要回答一樣的問券題目,想針對特定日期補充備註,也沒有文字區塊可以記錄
左 1:Calm — 日常管理 / 右:Headspace — 僅提供壓力與焦慮追蹤,每次 check-in 都要回答一樣的問券題目,想針對特定日期補充備註,也沒有文字區塊可以記錄

剛剛好的指引,清楚的分類

Calm 的推薦因時段而異,白天的內容偏向晨間醒腦、提高專注的活力感,到了晚上則會出現關於舒壓、睡眠準備的放鬆題材,而且連 UI 上的類別都會巧秒地把「Sleep 專區」往前移動,取代 Meditation 成為夜間主位。

Calm 首頁 — 下午 / 夜間:系統推薦之外,也穿插小題目來基於使用者的「目的」進行推薦,雖然內容沒有豐富到真的不會出現重複的,但還是讓用戶有種客製感
Calm 首頁 — 下午 / 夜間:系統推薦之外,也穿插小題目來基於使用者的「目的」進行推薦,雖然內容沒有豐富到真的不會出現重複的,但還是讓用戶有種客製感

最令人驚豔的是「探索」中的分類精細卻不混亂,協助使用者以目標來限縮選擇,以「運動」為例,甚至可以按照姿勢和部位來做選擇,每隻影片都短短的,假如是在 WFH 的工作狀態,就很適合用來提醒自己適時活絡筋骨。

Calm — 運動,從姿勢 (走、坐、站⋯) 和部位(肩頸、下半身、背部⋯)篩選內容
Calm — 運動,從姿勢 (走、坐、站⋯) 和部位(肩頸、下半身、背部⋯)篩選內容

和 Headspace 相比,Calm 在細節設計上有更多著墨,也因為我先試用 Headspace,感受又更明顯。Headspace 整體來說我會覺得比較冰冷,以「使用者」出發的客製化功能偏少,雖然在導覽列上的「今日」看似有規劃好的內容,但也無從判斷與我的關聯,更像是一串被學習路徑卡死的硬性教材,如同前面所說,它讓我覺得像在上線上課程。

圖 1, 2:Headspace 今日學習路徑 & 較多內容標題意義不明 (e.g. day 4, 18…) 的搜尋結果 / 圖 3:Headspace 睡眠通知設定 / 圖 4:Calm 的睡眠通知可以設定到更小層級
圖 1, 2:Headspace 今日學習路徑 & 較多內容標題意義不明 (e.g. day 4, 18…) 的搜尋結果 / 圖 3:Headspace 睡眠通知設定 / 圖 4:Calm 的睡眠通知可以設定到更小層級


所以,為什麼要開始冥想?

冥想目的前三名
冥想目的前三名

綜觀冥想的常見好處,整理如下:
💖 :舒緩壓力、管理焦慮,改善睡眠品質
🧠 :提高注意力與記憶力,思路清晰,幫助決策
🧘🏻‍♀️ 生活整體:活在當下,激發創造力,提升自我價值,更知足快樂

從前面各種科學角度來看,透過冥想練習,心態上的轉變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心情上的放鬆也和更自在愉快的生活成正相關。而且經過實證,舉凡帶給人快樂的腦內啡,放鬆身體的 Alpha 波,掌管注意力的 Gamma 波都是可以透過冥想來產生的。

但體驗畢竟是主觀的,再多的好處都比不上對個人實質上的益處。所以回到我自身,最初目的是希望更容易入睡。不知道為什麼,躺在床上的靈感總是特別多,但胡思亂想和有結構性的思考是一線之隔,最後要馬消耗精神,要馬過度清醒導致焦慮收場。不希望透過藥物協助,那就只能試著接觸各種自我療法,而冥想是我嘗試的方法之一。

真的有用嗎?

在這兩個多月期間,因為試用期各只有七天,所以基本上每天都會使用,但不到卯起來用,大多是睡前;正式購買 Calm 後,頻率又再下降一些,每次使用多是 3–5 分鐘。

神奇的是,這樣說可能有點失禮,但那些內容真的很催眠,甚至有些講師的聲音一下,秒睡 😂

當我專注在那些聲音,就不會有餘裕去理會腦中的其他雜音,慢慢就睡著了。如果你不喜歡有人聲,我有時候也會單純播裡面的大自然聲音來聽。

Calm — 白噪音,播放時會有和音頻相呼應的滿版風景照在背後,也可以把文字 & 功能鍵都收起來,單純保留美景+聲音
Calm — 白噪音,播放時會有和音頻相呼應的滿版風景照在背後,也可以把文字 & 功能鍵都收起來,單純保留美景+聲音

近一步觀察,我發現這些練習最顯著的作用有兩個,第一是賦予「控制注意力」的能力,讓「心流」進到你希望他去的地方。工作型態轉為自由工作後,總覺得生活中少了很多 low priority 的事務,分秒必爭,常常需要在不同種類的專案間切換思考模式。中斷一個心流要馬上進到下一個的轉換成本非常高,常常在「這個當下」我會無意識地開始思考後面好幾步驟的規劃,而冥想的確能幫助我在幾分鐘內把放飛的思緒抓回現在,當我們把雜亂的思緒清空,才有機會從新的視角解題,更清楚規劃未來。

第二是「控制情緒的流動」從事件的參與者變成觀察者。當我能夠意識到情緒的存在,甚至可以客觀去理解自己為何會有這些感受,就不會被它左右,再次發生時,對於自己會有的反應也早有準備。

關乎自身的事情,我們總無法像面對別人的煩惱一樣果斷。對我來說 App 的最大幫助是引導想事情的方式和順序,依照內容 tempo,可以很輕易地一層層把自己從事件中心抽離出來,這時糾結許久的問題,搭配內容講師的提問,比起努力尋找答案正確性,腦中反而會浮現最直覺的畫面,有時就是解答本身,但最終要不要相信還是回歸個人。


結語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表示:「冥想是心靈的運動,就像身體肌肉需要鍛鍊。冥想關乎於一天用幾分鐘的時間,學習如何專注在腦中想法,並且與這些雜念保持一點距離。」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曾表示
「冥想是心靈的運動,就像身體肌肉需要鍛鍊。冥想關乎於一天用幾分鐘的時間,學習如何專注在腦中想法,並且與這些雜念保持一點距離。」

每個人每天都在經歷大大小小的煩惱,承受來自四面八方又或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壓力。過往成長過程,正規教育中少見教導「如何快樂」,彷彿考好學校找好工作快樂自然就會常伴左右,而最大的快樂身影模糊地存在於未來的某件事發生的終點,不是現在。

從疫情間到後疫情時代,快樂學卻一夕間成為顯學 — 透過事件驅使的快樂更像是時效短的興奮,無法長久,長期的快樂更需要一種「不糾結的態度」💆🏻‍♀️ 也好在快樂是有方法的,冥想只是其中一種。

想法轉換常常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即使最初想改善的是睡眠,但身心整體的穩定度都獲得提升,除了冥想,只要能讓自己保持穩定的一樣都是好方法。只是冥想對我來說彈性高,花費時間短( 1 分鐘也可以,高壓工作者在會議前也能快速進行);效果持續性久,不像運動一樣,兩週沒動就打回原形(但還是要運動啦)。掌握要領後,即使不在冥想狀態,也能很好地控制情緒反應,要更好想像的話,可以把它看成一種整理思緒的工具,或是讓人回到現在的時光機

生活的不確定性無所不在,情緒有萬般滋味,我們無法控制生活一切的發生,但在刻意練習後,可以有能力在瞬息萬變中對發生的一切優雅且堅定地做出回應。

免費資源

Calm App 在試用七天之後是要付費的,但他們在官網和 Apple TV 上都分別有免費內容區:

Calm Free Resources

Calm-Apple TV

*Calm Apple TV 版本目前是不綁定帳號登入,內容可以直接收聽

*免費資源可能會隨時間異動,最新資訊以官方為主


Related Topics